杨伯峻 论语译注

作者:博客会员 点击量:

杨伯峻 论语译注

论语从汉代开始就占有很大的地位,而关于其版本可谓是汗牛充栋,多不胜数,其中主要以以下几个版本为代表。

一、启蒙读本

1、《论语》,张燕婴译注,中华书局2006年版。

推荐理由:正文依杨伯峻《论语译注》,较为可信。注释简明,每篇有题解,有译文可资参考。篇幅适中,购读较易,发行量大,最便取阅。

2、《论语全解》,李小龙译注,人民文学出版社2010年版。

推荐理由:正文经过仔细比勘,较为可信。注释简明,译文准确。且较有难度的条目附有“主旨讲解”,以帮助理解。版面亦活泼有趣,有插图辅助理解。

二、入门读本

3、《论语译注》,杨伯峻译注,中华书局2009年版。

推荐理由:这是当代流传最广、影响最大的《论语》注本。注者也是功力深厚的学者,并且译注此书态度严谨,用力甚巨,故质量很高。全书有较为详细的注释,亦有白话译文。注释重于字音词义、语法规律、修辞方式、历史知识、地理沿革、名物制度及风俗习惯等,因为普及之书,故注释不涉繁琐考证,但大多数注释都从精细之考证中来,最可信赖。而且,对于《论语》正文,也详加校勘。另外,书前有长篇导言,对《论语》其书进行全面的介绍,书后有《论语词典》,为阅读之帮助,实为凤尾。所以,虽然个别注释稍有时代之印迹,亦偶有失察之处,究不失最佳之《论语》普及读本。

4、《论语新注新译》,杨逢彬注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16年版。

推荐理由:作者为杨树达之孙,杨伯峻之侄,有家学渊源。此书继杨伯峻《论语译注》之烈,力争在古今聚讼纷纭莫衷一是的疑难词句上求得较大突破,著者更多着力于词语考释,力求从语言角度还原《论语》原意,时有新见。

三、进阶读本

5、《论语集解》,何晏集解,北京大学出版社《论语注疏》本,1999年版。

推荐理由:何晏的《论语集解》是《论语》注释史上一部划时代的注本,将此前《论语》注疏成果以集解的形式汇为一书,是历代《论语》注释的基点。此书后多与皇侃《论语义疏》合刊,在合刊时互有删削,后又并入《论语注疏》之中,单行本遂失传。幸日本尚有传本,可见何氏集解之原貌,甚至亦可见《论语》原文与中华传本之微异,颇为珍贵。然当下尚无《论语集解》之整理本,只好推荐《论语注疏》为替代。

6、《论语义疏》,皇侃义疏,中华书局2013年版。

推荐理由:皇侃《论语义疏》是何晏《论语集解》之后又一划时代注本,其书亦为义疏体之代表,虽稍杂佛老思想,然其对《论语》细致之疏解代表了南北朝时期经学家诠释《论语》的最高水平,对后世的《论语》阐释产生了巨大影响。然此书中土亦佚,日本流传多种抄本,日本宽延三年(1750)根本逊志据所见各本刊刻行世;大正年间,武内义雄又集合多种抄本互相参订,出版了怀德堂本,是为《论语义疏》最好的版本。此为怀德堂本之点校本。

7、《论语集注》,朱熹集注,中华书局《四书章句集注》本,2012年版。

推荐理由:此书为《四书章句集注》中之一部分。朱熹的集注是《论语》注释史上贡献最多的注本,他从自己的学术思想出发,对《论语》注释中沿袭已久的旧说进行了全面廓清,虽然其注释理学色彩颇重,一些理解未免有失原意,然不少新解确将某些并不合理却层层相因的旧说剔出,功莫大焉。

四、专业读本

8、《论语正义》,刘宝楠正义,中华书局2016年版。

推荐理由:此书为刘宝楠数代心血所成之巨著,其书是为何晏《论语集解》之正义,依焦循作《孟子正义》之法,先作长篇,然后进行比较折衷。充分吸收前人成果,亦多所匡正,不守一家之言,广泛征引,择善而从。成为清代《论语》注疏的代表成果。

9、《论语集释》,程树德集释,中华书局2014年版。

推荐理由:程树德鉴于自朱熹之后八百年,《论语》注释成果众多,尤其明清两代为最,清初名儒代出,著述日多,其间训诂义理多为前人所未及,惜无荟萃贯串之书,故撰此书,分考异、音读、考证、集解、古注、集注、别解、余论、发明、按语十项,对中国古代《论语》注疏成果进行全面整理。态度严谨,资料丰富,足资参考。

10、《论语汇校集释》,黄怀信汇校集释,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版。

推荐理由:此书汇集资料更多,尤其在汇校上参考了日本流传之正平本及天文本《论语集解》,还有日人山井鼎《七经孟子考文》,对域外文献的关注使得其书对正文之校正有了更为丰富的参证;笺解亦参考了近人杨树达《论语疏证》等更新的进展,故更为丰富、精详。另外,每则亦有作者之按断,多亦有见。然此书之价值,仍在资料之搜集与排比,可为研究者提供更多的视角。


最后,还有两种影响非常大的《论语》版本,一是于丹的《于丹论语心得》,二是南怀谨的《论语别裁》,虽然鸡汤口味很受欢迎,属于个性化的发挥,距孔子本意有较大不同,儒学界也不予置评。

易经蒙卦,蒙以养正,小学高中生虽还不明大义,但年轻时的入脑,

但凡有点国学常识的人都知道,《大学》、《中庸》、《论语》、《孟子》被称为四书,而《大学》、《中庸》本是《礼记》中的篇章,朱熹将其摘取编排成书,并成为宋代科举考试的主要内容,这也就是我们常常提到的“四书五经”的概念,被认为是儒学的基本和经典书籍,但是比起四书五经,还有一个更全面和宏大的儒学系统,那就是“十三经”。

可以用一句话来理解“四书”、“五经”、“十三经”之间的关系。

四书是儒学的入门课,属中小学难度的级别;五经是孔圣儒学的原始课,属大学级别;十三经是儒学的完整课,是硕博级别。

提问者所问之问题,前半部分可以理解为“四书”的注解版本,所以朱熹的《四书章句集注》就足够了。中华书局出的新编诸子集成中的《四书章句集注》,或者上海古籍出的《四书章句集注》就是最为可取的选择,版本权威,错讹较少。不过朱熹最为诟病的就是在编注《四书章句集注》的时候,加了很多自己的一家之言,所以后世的很多学者大都有一种超越前人,尽量还原古籍原貌的心态,对朱熹的《四书章句集注》多加批评。

如果你在看朱熹的《四书章句集注》的时候,也有这种顾虑,那我建议你阅读清代毛奇龄的《四书改错》,这本书就是主要针对的是朱熹《四书集注》中的错误的,清代学者的考据功夫和严谨态度不容小觑,可以对照着《四书集注》来阅读。前几年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了2册的毛奇龄《四书改错》,可作为参考阅读。

另外,清代的王夫之可以在这里着重体一句,知道他的《船山全书》就知道如何回答题主的问题了。王夫之的重要哲学理念就存在《周易外传》和《读四书大全说》,这是理解《周易》和《四书》的比较好的版本。岳麓书社出的《船山全书》第一册讲得是《周易》,第六七八册讲得是《四书》,爱好者可以选择购买。

如果还要深入了解,那就看看十三经,目前十三经的注解版本有两大种,

一种是宋及宋之前的

一种是清代人的注解

可以统称为《十三经注疏》和《十三经清人注疏》。目前,既有套装出版,也有单行本出版。

需要注意的是,前面也说过的,在十三经中是找不到《大学》《中庸》的,你们需要在《礼记》中去翻阅。关于套装的《十三经注疏》和《十三经清人注疏》可以找寻中华书局、上海古籍和浙江古籍出版社出的。单行本的则可以参考以下:

《周易正义》魏·王弼、晋·韩康伯注,唐·孔颖达等正义

《礼记正义》汉·郑玄注,唐·孔颖达等正义

《论语注疏》魏·何晏集解,宋·邢昺疏

《孟子注疏》东汉·赵岐注,宋·孙奭疏

《周易集解纂疏》清·李道平

《论语正义》清·刘宝楠

《孟子正义》清·焦循

《礼记集解》清·孙希旦

如果觉得竖排繁体比较难看懂,北京大学也出过简体、横排、标点的版本。

最后,如果只是入门读读,中华书局出过一些比较优秀的普通话译注版本,比如杨伯峻的《论语译注》、《孟子译注》周振甫的《周易译注》等等。钱穆老先生也出过《论语新解》、《四书释义》,在以前回答的问题里也提到过山东友谊出版社杨朝明主编 《论语诠解》,还有同时出版的《孟子诠解》《大学中庸全解》。

以上只是为大家粗略提供一个关于上述书籍阅读的简单版本选择,以后的详细说明,再具体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