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个明代先后有十七个皇帝在位执政,可以说每个时代的特征点都是有差异的,个人总结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去体现:明代的瓷器一般来说造型比较丰满,浑厚,古朴,线条比较柔和,圆润,有庄重感。当然也有粗大明一说。胎体来说很厚重,釉质比较肥厚,滋润。纹饰构图比较豪放,有很多道教纹饰比较突出。大件器物多为砂底,经常会有塌底,粘砂,跳刀痕的现象。从款识来讲明代开创了写本朝年号款的先列。各种干支款,图记款,吉祥款,私人名款运用而生。
如何鉴定明代瓷器?就这个问题,哪个敢随意接茬呀!大明近三百年,各地瓷窑无数,小编学习这么多年,也只能学到其中的千分之一二,就这一二详细给你道来怕是都得我敲个三天五天的键盘了!
也许是我误解你了,你应该认定这件就是明代的瓷器吧。但是我明确告诉你这不是明代的,这是一件清晚期景德镇制作的青花缠枝花叶纹堆塑螭龙的小将军罐,当时大量制作出口国外的。一般都是成对存在的,盖子也已经丢失了,口沿还有小冲,器型应该不大,不带盖基本不超过20厘米,有收藏价值,但不太高。
说实话你很外行,要让别人帮鉴定,尤其是瓷器,必须的看底足,底足带的信息基本能达到50%左右,其次是整体的造型,最好再把里边的情况照一下,你倒好,哪个也没有,还非常自信的认为是明代的。但这也有好处,玩收藏就是要有点自信,但千万别自信过了头,那就容易陷的太深了。
就这件瓷器来说,釉色十分莹润,青花发色幽深,绘画流畅,也很随意粗糙,是当时大量制作造成的,绘画的纹饰很常见,堆塑的螭龙也很自然。唯一迷惑你是明代的地方是底下的一圈莲瓣纹,这种纹饰在宋代瓷器上就有,多为划花刻花的,但与其有区别。到元代和明代早期基本就是这个造型,画的会细密、精致、流畅,多出现在元青花和明早的青花瓷器上。但后期也一直也有这样画的,尤其是清晚期制作了一批仿元、明、清早中的瓷器样式,更是多见。这件的胎子也算细,很白,典型的景德镇的高岭土,不信自己回去好好看看底,一般还有康熙年制的青花款,但基本都是小康的。
熟悉中国陶瓷史的藏友都知道,明代是中国青花瓷器烧制历史上的顶峰。一般来说,明初永乐宣德二朝,由于皇帝本人喜好和政治经济需要,烧制了大量的以苏麻离青为饰的青花瓷器,这些瓷器由于胎釉俱精,绘画又美,是中国瓷器美术史上的极美品。明朝一共十六位皇帝。早期为洪武,建文,永乐,洪熙,宣德五位皇帝。中期为正统,景泰,天顺,成化,弘治,正德五位皇帝(正统,景泰为一人,英宗朱祁镇,也就是本文的主人公)。晚期为嘉靖,隆庆,万历,泰昌,天启,崇祯六位皇帝。仅仅从瓷器烧制历史来说,最精美的无疑是永乐宣德成化三朝。当时已经有好事者评论,首宣,次永,次成。意思是宣德第一,永乐次之,成化又次之。明代瓷器弘治以前注意修胎,胎釉俱精。单论精致程度,首推成化。若论气势恢宏,非永乐莫属。若论造型多样,艺术感第一,则以宣德为最。
明代瓷器,除了成化弘治以外,都比较大。坊间有云,“粗大明”,意思是大明的瓷器一是粗,除了成化,弘治两朝以外,东西都比较粗糙。二是大,洪武瓷器有40多厘米的大碗。永宣有60多厘米的大盘,梅瓶,嘉靖万历朝器型更是硕大无比。历代都有名品,洪武的釉里红,永宣的青花,宝石红,成化斗彩,弘治娇黄,嘉靖万历的五彩,隆庆的回青,都是一时名品。为后世景仰。除去建文,洪熙,泰昌三朝时间太短没有留下官窑器物,晚明天启,崇祯万业萧条,瓷业走下坡路严重以外,明朝瓷器出现了一个“空白期”-正统,景泰,天顺时期。这个时期没有发现一件带有官窑年号款识的瓷器,也没有发现纪年墓葬里面有出土的准确断代器皿。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学术界都以空白期视之。意思是陶瓷史在这段时间内是空白的。年前热播的刘诗诗霍建华主演的《女医明妃传》电视剧,讲述的就是空白期朱祁镇时期的历史故事。无数90后,00后青少年因为这部电视剧,而开始了解这段。
宣德之后,大明王朝实施严格的海禁政策,昔日下西洋的宝船不再,自然无需烧造专门赏赉西洋番国的瓷器,景德镇御器厂仅需烧造满足宫廷之需即可,必然导致此时窑业规模缩减。因此,此时官窑烧造依然断续进行,并非全部停止。例如《明英宗实录》记载,正统六年(1441年)五月己亥“行在光禄寺奏……其金龙金凤白瓷罐等件,令江西饶州府造”。 又《明史·食货六·烧造》载,正统六年“宫殿告成,命造九龙九凤膳案诸器,既又造青龙白地龙缸。 王振以为有璺,遣锦衣指挥杖提督官,敕中官往督更造。”后来,景泰五年(1451年)有减饶州岁造瓷器三分之一的记载;天顺元年 (1457年)曾派中官赴景德镇督烧瓷器;天顺三年(1459)又有将原定烧造13.3万余件的瓷器准减8万的命令。
造成官窑青花瓷器生产衰退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战乱频繁,宫廷的争权和社会经济的衰败,固然是很重要的原因,但帝王兴趣爱好的转移,也是一个不可忽视的重要因素。正统时期,朱祁镇年少即位,政由皇太后出,刚亲政就听信太监之言,御驾亲征有土木堡之变,被瓦剌俘虏,一度威胁到大明王朝。而明代宗朱祁钰,于战乱中被于谦等人推上皇位,景泰初年,国家动荡,战乱未停,无暇顾及瓷业。后期则偏好铜胎掐丝珐琅制品。后世俗称景泰蓝,也就是因为景泰时期特别精致而多见的原因。直到英宗复辟,天顺之后,景德镇瓷业才一挽颓势,逐步恢复到前朝的规模来。
据《明英宗实录》载,正统三年(1438年)十二月丙寅“命都查院出榜,禁江西瓷器窑场烧造官样青花白地瓷器于各处货卖,及馈送官员之家。违者正犯处死,全家谪戌口外。”因此,此时民窑与官窑的面貌区分应该非常明确,由于当时烧制的瓷器比起宣德时期已经剧减,所以没有见到带年款的瓷器,但是一些具有典型风格的青花瓷器,无疑是当时官窑烧制的精品。
”云堂手“瓷器即是当时三朝官窑烧制的精品。当时绘画有人物的图象多见楼台亭阁、琴棋书画、携琴访友、仙人指路等内容。而且,人物大都活动在云雾幻境之中,人物的脸部鼻尖突出。所画云层常迷漫天际,或从地上涌起,缭绕于亭阁之间,造成一种亦仙亦幻的气氛。云纹的轮廓线很宽,沿着粗线内侧再用细笔画数层連接的弧状云纹或涡状云,这种大片流云纹的画法,至景泰以后,演化为弹簧状,而且,笔法也更加泼辣恣肆,层数也更多。这种画法被日本陶瓷界称之为“云堂手”,为三朝所独有。除了飘带状如意云纹以外,尚有三眼蝌蚪云纹、“壬”字形灵芝云纹,和成“器”字排列的“壬”字云与蝌蚪云的组合等画法。其总的特点是由宣德时的繁密而向成化时的疏朗相过渡。图案花纹以缠枝和折枝的花草为多见,常见有缠枝莲、缠枝菊、折枝牡丹、松梅竹等。本期的蕉叶纹多为連弧状宽边,主脉空勾留白,支脉画成并列细斜线。松针早期为圆形,后期呈椭圆形。梅花早期多蓓蕾及半放的小花,后期则夹画数朵大花。竹子早期竹杆空勾,后期改成一笔实线画之。这个时期的柳树条画成条条直线,犹如断续的雨点。动物纹中,常见麒麟、孔雀、犀牛、狮子和鱼藻纹等。星象图也较常见。
器物底足从总的倾向来说有加宽的趋势,足宽而深是本期瓷器的普遍特征。瓶、罐类早期底部无釉。至后期,圆器多为釉底,砂底少见。碗、盘类器底足跳刀痕明显。正统期胎体厚重为多,胎骨细白坚致。釉色青白,釉层莹润,少数釉色泛黄,釉面有开片。至景泰胎质兼有粗细两种。胎色由洁白向灰白转变。釉色白中泛青,釉层肥厚如脂。至天顺,胎色在洁白或灰白中,青味減少,白度增高,釉面平整莹润。器物的表、里和底釉色调比较一致。此件大罐,即为空白期英宗朱祁镇时期烧制的官窑精品。罐高32厘米,口径19.5,腹径34.5厘米,斜坡口,鼓腹。和元代大罐比,明显的变高了,下腹部变大。在云雾缭绕中,一名仕女在亭台外的一块地毯上翩翩起舞,三名男士一人击鼓,一人吹笛,一人打着牙板伴奏。而一棵松树后面,一名侍者打着宫灯,一名侍者举着掌扇,一名头戴金冠的男子正缓步前往舞蹈现场。从侍者的宫灯和掌扇看,此人身份极高。掌扇又称障扇,晋崔豹《古今注。舆服》:“雉尾扇,起于殷世。高宗时有雊雉之祥,服章多用翟羽。周制以为王后夫人之车服。舆车有翣,即绢雉羽为扇翌,以障翳风尘也。汉朝乘与服之,后以赐梁孝王。魏晋以来无常,惟诸王皆得用之。”能用这个仪仗的非帝王莫属。由此看来,此幅画卷应称为宫中行乐图。画的或许就是朱祁镇本人,而翩翩起舞者,也许就是朱祁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