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秀的云台二十八将,与李世民的凌烟阁的二十四功臣。他不在同一时代,无法相比。但有一点是相同的,云台二十八将与凌云阁二十四功臣,都为东汉王朝和唐王朝的建立立下了不朽的功勋,他们各有千秋。他们能建不世之功,与他们有一个好领导分不开的,刘秀与李世明都是一代明君,知人善任,能让一些英雄豪杰团结在他们身边,组成了一个战无不胜的团队,开创了几百年的基业。如果没有刘秀和李世民这样的领袖人物,他们也不会有这么大的成就。在大的变革时期,领袖的作用是至关重要的。
云台二十八将是帮助刘秀建立东汉江山、开疆拓土立下赫赫战功的二十八位智勇双全的大将,东汉建立后他们因卓越的功勋而成为开国功臣、一朝名将。合称为云台二十八将,他们是真正存在于历史之上,并不是民间传说。而且也都是因病而死,得以善终。
东汉名将伏波将军马援不仅一生战功赫赫,功绩卓绝,为东汉的建立立下了汗马功劳,而且还是汉明帝的老丈人,但是却没有被列入云台二十八将,这结果的确让人惊掉下巴,究竟是什么原因,直到今天还是众说纷纭。
何为云台二十八将?
云台二十八将,指的是汉光武帝刘秀麾下助其一统天下、重兴汉室江山的二十八员大将。公元60年,汉明帝刘庄把跟随他父亲光武帝刘秀出生入死的二十八位中兴名将的画像放在洛阳南宫云台以为纪念,供后人膜拜和香火供养,云台之上,将星闪耀。因位于洛阳南宫云台阁,故称“云台二十八将”。后世民间传说,云台二十八将是天庭二十八星宿下凡,因此也称“云台廿八宿”。
范晔在《后汉书》中说:云台二十八将"咸能感会风云,奋其智勇,称为佐命,亦各志能之士也。"
这是范晔对云台二十八将的称赞。公元643年,唐太宗李世民为了纪念和他一起打天下治天下的功臣,同样在凌烟阁陈列起二十四位功臣的画像。“云台二十八将”与“凌烟阁二十四功臣”,在中国古代历史长河中交相辉映。虽然云台二十八将的战功、文功,与““凌烟阁二十四功臣”相比,还是差了很多。但是他们也算能人志士,为历史的发展做出的功绩不会被后人遗忘。
我们仔细看下这份云台二十八将名单,大名鼎鼎的伏波将军马援竟然未列其中。作为首屈一指,战功卓绝,曾平岭南击乌桓,为东汉立下犬马之劳,还是汉明帝的老丈人的马媛,不仅没有入选二十八将之列,反而死后蒙受冤名,真让人纳闷。我觉得如果汉武帝刘秀在的话,也不会同意的。
伏波将军马援一生简介
马援,字文渊。汉族,扶风茂陵(今陕西杨凌)人。西汉末至东汉初年著名军事家,文韬武略,智勇双全,为平定南域叛乱,维护汉朝江山统一有功,东汉开国功臣之一。因功封新息侯,被人尊称为“马伏波”。
马援原为陇右军阀隗嚣的属下,后投奔光武帝刘秀麾下,为刘秀统一天下立下了汗马战功。汉光武帝时期,马援虽然已年近花甲,仍主动请缨出战,奔赴沙场抵御外族侵略。因抗匈奴伐交趾,屡建战功,被汉光武帝封为“伏波将军”。
南朝范晔《后汉书·马援传》:“男儿要当死于边野,以马革裹尸还葬耳,何能卧床上在儿女子手中邪?”
我们耳熟能详的成语“马革裹尸”就是出于东汉初的名将马援的典故。马革裹尸是指牺牲在战场上,用马皮把尸体包裹起来。形容英勇杀敌,不怕死在疆场上。
汉武帝时期,马援平定了边境的动乱,从交趾凯旋归来回到京城洛阳,大家都来迎接祝贺。在与好友孟冀交谈的时候说道:“男儿要当死于边野,以马革裹尸还葬耳,何能卧床上在兒女子手中邪!”,孟冀答道:“谅为烈士,当如此矣”。
正如他自己所说,死在床上怎能算是大丈夫。一个月后,马援奔赴北方前线讨伐五溪蛮时马革裹尸,病死军中。这对他来说或许也是最好的结局。但是马援无论如何也想不到,自己死后蒙受了一个巨大的冤屈。因梁松诬陷,死后被刘秀收回新息侯印绶,直到汉章帝时,马援的冤情才得以平反昭雪,追谥忠成,不过,这已经是他死后二十九年的事情了。
马援未入选云台二十八将原因分析
一是深陷军事指挥失误,贪污丑闻。马援马革裹尸,病死军中之际,小人梁松借此机会诬陷其军事指挥方案的存在严重失误,还涉嫌重大贪污。俗话说众口铄金,积毁销骨。汉光武帝刘秀为了顺应民意,也是众命难为,“做实”了马援重大贪污的谗言,下令革去了马援的一切职务。汉明帝刘庄也是遵循父亲的决定,想想看一个军事指挥重大失误又贪污腐败的人如何能入住云台呢?
二是为了避嫌。我们分析下入选的这云台二十八将中不仅都是有功之臣,而且都不是外戚。而马援作为汉明帝刘庄的老丈人,身为皇亲国戚,自然也排除在外,这也许就是所谓的举贤避亲吧。
三是功高震主。马援一生战功赫赫,尤其是在军队中威望极高,深得军心。马援的女儿又贵为皇后,汉明帝刘庄如果再让自己的老丈人登上云台二十八将,那么马家的势力更是不容小觑,甚至会威胁到刘氏集团的利益,所以马援功高震主,未能入选也在情理之中。
当年的“云台二十八将”已经逐渐模糊了记忆,但是时至今日伏波将军马援仍为人称道。孙中山先生在给蔡锷的挽联中写道:“平生慷慨班都护,万里间关马伏波”。伏波将军马援虽然未能列入云台二十八将,死后又蒙受了二十九年的冤名,但是其“老当益壮”、“马革裹尸”的精神值得后人尊敬和学习。